
2007 年 4 月,英国科学博物馆展示一辆由帕萨特改装的无人驾驶汽车。
有些发明就像某些物种,过段时间就会发生进化突变,汽车就是其中之一。
在卡尔·本茨开始小规模生产他的原型汽车 25 年之后,亨利·福特和他的工程师就取得了突破,于 1913 年使汽车变成一种大众消费品,同时也改变了现代都市景观。
用流水线装配 T 形车让福特大大缩短了制造汽车所需的时间,从而降低了成本。一场个人出行革命由此揭开,如今全球公路上的汽车已达近 10 亿辆。
现在汽车又到了进化爆发期,其变革之一与排放有关。随着新兴市场的致富,大量新消费者正在购进人生第一辆车。假如全世界的汽车拥有率赶上美国的水平,汽车数量就要翻两番。哪怕增长率仅为几分之一,仍将构成可怕挑战—从拥堵、油价到污染和全球暖化。
不过,更严格的法规和更智能化的技术正在使汽车变得空前的清洁、燃油效率高和安全。
由于众多城市被雾霾笼罩,中国开始效仿欧洲,限制氮氧化物和细微碳颗粒的排放。多数汽车消费大国都要求大幅削减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制造商则在减排技术上各显神通。
电池动力汽车令人失望:昂贵、里程短、不如想象的清洁—可能由火力发电厂供电。但汽车公司正在投入巨资开发其他清洁技术。
未来的车主将拥有多种选择:超高效的汽柴油车、混合动力车、天然气或氢气汽车。纯电动车的成熟期无疑也将来临。
与此同时,各种“驾驶员辅助”技术不断涌现在新车上,可以大大减少驾驶紧张、避免很多事故。
越来越多新车可以倒车入库、识别红绿灯、与周围车辆保持安全距离、在撞车前自动刹车。
一些制造商还在研发可察觉行人和骑车人的技术,必要时会强制接管操控,以防撞到行人。谷歌等公司还在试验不需要人类干预、可以自行驶抵达指定目的地的汽车。
谷歌共同创始人谢尔盖·布林预言,无人驾驶汽车将在 5 年内面市。这也许过于乐观,但我们试乘的原型车表现令人赞叹。
随着传感器和助驾软件展示出它们减少事故的能力,监管者将要求所有新车都必须装备的这些技术。保险公司已在敦促开车族接受汽车黑匣子,由此产生的浩瀚数据将显示,自驾汽车比有人驾驶更安全。电脑不会醉驾或边开车边发短信。
无人驾驶汽车益处巨大:老人和残疾人可恢复出行能力,青年不必再支付高昂车险,车祸伤亡将锐减(全球每年120 万人死于车祸,仅美国就有200 万人进医院),带动医疗保险费用骤降,拥堵将缓解,燃料将大大节省,开车上班族可省下大量时间。
人们怕行车电脑会宕机,其实很多人早已在乘坐无人操控的飞机和火车。自驾汽车终将成为主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