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广州车展于2006年因为在首发车的题材上,一举与从前曾经胶着在一起的成都和长春车展拉开了足够的距离,奠定了中国的第三大车市的江湖地位之后,从此开始关注这在时间上也很特殊的广州车展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人们开始不约而同地从这中国车市的年度“收官之作”中,来找寻出些来年或者是更长一段时间的车市动态。今年的广州车展就来得更特殊了,一是人们都想知道从金融危机开始爆发之后,落实到车市上的反映到底有多强烈?二是在这世界金融危机的阴云密布之下,车商也好,消费者也罢,各自都在这段时期内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因为从上半年歌舞升平的北京车展到下半年阴云密布的广州车展,所处的背景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
正是在被金融危机搞得人人都有种自危之感的背景之下,在11月18日这个开展第一天的媒体日,大概每个来参展的人和每个来参观的人,都是满怀狐疑地步入了位于珠江边上琶洲的广州新国际展览中心,猜测着当“掀起盖头”之时,会是个什么样的结果?其实正因为是这样,反而挑起了人们对本届广州车展报以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其实除了像克莱斯勒这样实在撑不住了的公司,在本届的广州车展之前的言退者并不为多。而与之相反的是,本届车展总面积达到了12.5万平方米,与上届相比增长25%,首次使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A区全部13个展馆,展览规模为历次之最。
与此同时,人气最为鼎盛的乘用车展区展出面积有8.5万平方米,国内外知名企业均携其最新产品、技术及概念登场亮相。汽车零部件及汽车用品展区2.3万平方米,商用车展区及室外场地1.7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近600家,展出车辆共计700余辆。其实在这种非常时期之下,只要不是已经被金融危机重创到连这么点参展费用都成了问题,谁要是首先言退,那才真是车界最先言败的冤大头!带着这种设想,笔者一大早就赶到了本届广州车展的现场。
因为连续地参加了五界广州车展,也形成了一种观展的职业病,来到广州车展并不是急于去看今年的首发车是谁,今年的擂台赛呼声最大的是谁,而是先去看看谁会在这位居第三的广州车展上,把本年度的参展看成是不痛不痒的鸡肋一块,参之无味,不参加的话又觉得是不来报个到的话,又被别人认为是底气不足。其实年底到广州车展上来看看一些莫衷一是的车商们的反应,还真是一种很有玩味的事。
进得展馆,首先是去盘点了一番乘用车的展馆情况。前几届顶多有半个到一个馆被利用的一楼5.1已经全都被用上了不说,原来用于零部件和商用车的4.1与3.1两个馆里,竞被豪华车也挤得满满当当。从规模上来说,本届广州车展的总面积达到了12.5万平方米,与上届相比增长25%,这与北京和上海车展就展场的面积上来说已经相差无几了。另外从四十多场发布会和车商们的活动场地上所攒动的媒体记者人头来说,几乎不见有什么减少。在搜狐汽车的现场直播间里,前来参加访谈的各种车企老总络绎不绝,某自主品牌历来深藏不露的董事长也亲自前来作了访谈。
笔者在场馆中游历时,但见不同车企的老总们也在参观其它车企的展台和展品,其中还不乏合资企业的高层去参观自主品牌的展出。那么就媒体和专业人员参观人数的这一块来说,就车企的高管和班子成员的参展热情来说,在笔者的印象中似乎感受不到本届的广州车展有什么看淡之处。作为公众参观者来说,2007年的广州车展,吸引了超过50万观众进场参观。虽然第一天的开展尚不可预知接下来的情况,但从早晨开展前在入口处等通过特殊方式进入场馆的观众和前来炒票的黄牛党规模来看,今年的公众日似乎也不会有太大的跌落。
只是在遇到不少的业界人士时,问及对本届广州车展的看法时,都说已经感到了凉意袭人。看来这三个多月下来的世界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的连续报道,首先是从信心上使人的内心发生了恐慌。以至于第六届广州汽车展在组织方面的另外两个亮点,一是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组办的原日资汽车零部件购销展览会正式加盟广州汽车展,为我们带来300余家高品质的国内外知名企业、20000余名专业买家;其次是以嘉兴汽车零部件展团为代表的国内地区专业展团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广州汽车展的多元化、综合性发展这些潜在的利好因素也被极大地淡化了。
其实如果把广州车展连续多年的情况加以对比的话,就本次布展的规模与第一天的情况来说,其实真无多少冬意可言。但是既然这冬意已经在其它方面先入人心了,那么汽车作为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可能亦不能独善其身。只是作为正在处于上升阶段的中国汽车市场来说,当那些要把千万量的产销量踩在脚下的豪言壮语甚行之时,我们当以保持一份冷静,看看我们到底有没有具备这样的底气。而当由于受外界影响的成分居多之时的经济危机来临之时,又当仔细分析一番我们的消费结构,与欧美的情况有些什么实质性的不同。
接下来再看看吧,等本届的广州车展闭幕之时,盘点一下与上届的50万观众有多大的差距,大概可以重新估计一番只是步入了深秋,还是早已经进入了冬季。
自从广州车展于2006年因为在首发车的题材上,一举与从前曾经胶着在一起的成都和长春车展拉开了足够的距离,奠定了中国的第三大车市的江湖地位之后,从此开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