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近一段时间来,无论是出自汽车行业协会铁板钉钉的销售数据,还是业界让人捉摸不透的涨价态势,似乎都在吹动一股车市回暖的风。这几天,在股票市场上,“汽车行业即将迎来拐点”的声音更是空前响亮。
然而,冷静审视当前的国内车市,仍有三个问号浮动其间。而问号背后隐现的种种未知数,也让近日来势不小的“车市回暖论”面临着新的考量。
销售数据“走势图”,读得出“回暖”信号吗?
车市“回暖论”者所持的依据,主要是基于今年国内车市的月销售量走势正呈现明显的起色。根据中国汽车行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1月份国内轿车零售量为15.3万辆,2月份为13.4万辆,3月份为22.7万辆,4月份为23.6万辆,这根象征着车市晴雨的曲线,终于在春节之后仰起了久违的龙头。
同比增长率的走势,似乎也暖意融融:今年1月份负增长0.57%,2月份受农历春节的影响,车市进一步坠入深寒,负增长高达28.3%,然而到了3月份却增长了1.26%,4月份进一步增至7.8%,步伐之快足以让经销商欣喜。
那么,这张“走势图”,透出的果真是车市“回暖”的信号吗?
“对于下一阶段的国内车市是冷是暖,业界要有清醒的认识。”中国汽车行业协会市场贸易委员会秘书长张伯顺指出,从运行轨迹来看,国内轿车市场固然显现出一定的回暖迹象,但是从年度累计销量来看,形势还很不乐观。
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2月国内轿车的销量负增长16%,1~3月负增长9%,1~4月负增长为4.56%。今年年初时业内对汽车产业的普遍预期是达到10%~15%的增长,而从今年1~4月份的数字来看,不仅没有达到这一预期,反而是负增长。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业内人士中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是对我国在短期内能否出现能有效刺激市场的增长因素,还有一定的置疑。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北京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贾新光指出,今年汽车销售增长空间早已被去年的存货“吃”掉了,经过3、4月份全年汽车销售增长的高峰期之后,下半年国内车市增长空间不大,不会比去年有明显起色。
而汽车车评人钟师日前也表示,眼下国内对消费者有利的政策都还处于“冻结”状态,这也给车市在短期内回暖的说法打上了问号,“以汽车销售三包政策为例,为什么迟迟没有出台,就是因为受到部分汽车厂家的阻挠,所以政策的出台还需要有一个相互妥协的过程。这意味着,短期内不会有太多能够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出台。”
车价逆市上涨,会持续多久?
上汽通用五菱Spark,5000元;还未上市的长安铃木雨燕,3000元;东风日产颐达,3000~6000元;广州本田奥德赛,5000~10000元;05款帕萨特,7000元;皇冠,1万元……上海车展期间,暂时平静一个月的车价又“动”了。不过,这回不是厂家降价,也不是商家贴本促销,而是久违的加价声在国内车市此起彼伏。
在谈不上有多少热度的当前车市,车价却齐齐上扬。业界把个中原因归为“供不应求”,于是,车市“暖风”借势吹了起来。
然而,有观点直指要害:市场上的货源紧缺,有一些是客观原因造成的,例如进口车进货少了,而有些“供不应求”的景象,却是营销策略所为,比如眼下不少国产车商都在心照不宣尝试着的“饥饿疗法”。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去年大部分厂家对市场的预期过于乐观,今年出于谨慎考虑,大多刻意控制了产量,这直接导致市场上的新车供应量不足。然而厂家对现状似乎乐此不疲,一方面,可以造成“脱销”的假象,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另一方面,可以让消费者多掏腰包,提高利润。
上海的一位经销商近日向媒体泄露了“天机”:今年以来,汽车销售不愠不火,价格一降再降,依然达不到目的。于是,厂家和商家试着改变营销策略,联合起来搞价格联盟,以“虚假繁荣”景象暗示消费者:再不买车,车价还要涨。经销商们不约而同地造势称,“销售比去年增长了”“出现供不应求局面了”“XX品牌的车已预订到七月、八月了”等等,口中描绘的俨然是一个繁荣火爆的车市。
那么,这样的“供不应求”,能预示车市回暖吗?
有分析认为,企业逆市提价的做法,对于车市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不少消费者的心态是:“本来正考虑到底该不该现在买车,既然车价不降反升了,那就以后再说。”因而企业在吸引了一些担心车价再涨的人赶紧购车的同时,也在坚定着另一部分人持币待购的决心。
事实也表明,许多“高明”的策略还是逃不过市场的游戏规则。近日,不少厂商发布“最低限价通知”,有企业刚刚发出通知,没过几天,车价在市场上就骤然跌破“限价”,通知也戏剧性地黯然失效。
经销商买断销售,能否激活市场?
在犹如一潭寒水的国内车市,越来越多的强势汽车经销商开始依托“买断销售”,争相浮出水面“透气”。前不久,一家上海经销商买断了近300辆宝来1.8T的销售权。此前,这家经销商刚刚买断过130辆03款高尔车型。
买断销售,即销售商与生产厂家就一种产品在一定区域内达成协议,以非常优惠的价格从厂家批量采购产品,然后以远远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对外销售,从而实现短期内大批量销售的目的。
除了国产品牌的经销商,进口车商也在觊觎买断销售这种模式。据悉,上海一家知名进口车经销商近日把一个展厅空了出来,专为以后的“买断销售”作准备。
上海市信息中心汽车产业研究室首席分析师项明认为,随着国内车市从“春秋时代”结束进入“战国时代”,厂家库存量不可避免地增多,这让买断销售方式带来的降价空间变得更大,经销商有望借助买断销售迅速积累客户。项明预测说,车市转向“买断销售”的态势,将不可避免地使经销商产生分化,这有望催生出中国汽车商中的“巨无霸”,而这也是中国汽车经销商摆脱依附于厂家地位的开始。
然而,期盼声中也不乏有人抛出疑问:买断销售,真能迅速有效地激活市场吗?有专家分析指出,作为当前车市中的一个新生事物,“买断销售”模式也意味着,经销商将必须面对价格多变、卖不出去、威胁新车销售、资金链断裂、买断价格不可控的五大风险。
据新华社报道,近一段时间来,无论是出自汽车行业协会铁板钉钉的销售数据,还是业界让人捉摸不透的涨价态势,似乎都在吹动一股车市回暖的风。这几天,在股票
评论